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74篇
  免费   1278篇
  国内免费   1402篇
耳鼻咽喉   33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666篇
口腔科学   159篇
临床医学   458篇
内科学   738篇
皮肤病学   310篇
神经病学   208篇
特种医学   505篇
外科学   269篇
综合类   1622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794篇
眼科学   134篇
药学   3280篇
  3篇
中国医学   3632篇
肿瘤学   16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339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444篇
  2016年   453篇
  2015年   485篇
  2014年   731篇
  2013年   930篇
  2012年   806篇
  2011年   885篇
  2010年   690篇
  2009年   587篇
  2008年   617篇
  2007年   521篇
  2006年   550篇
  2005年   452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68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0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附子作为有毒中药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由于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潜在的毒性受到青睐,其中,附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研究取得了许多实验成果。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分析梳理大量文献,对附子结构及药理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扩大附子使用范围和提高使用频率,为附子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2.
马鞭草为中国传统中药,具有活血散瘀、解毒、利水、退黄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水肿、疟疾、黄疸、肝炎、咳嗽、流行性感冒等症的治疗。马鞭草所含化学成分众多,其中黄酮类、环烯醚萜类、苯乙醇苷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等成分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马鞭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镇咳、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等作用。文章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马鞭草化学成分、药理及毒性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马鞭草的药物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之经典名方。该文对近年来桃红四物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目前,桃红四物汤不同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较为系统,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调经镇痛、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临床可应用于多系统、多脏腑疾病的治疗,例如妇科疾病、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等。在此基础上,依照质量标志物(Q-marker)有效、特有、传递与溯源、可测和处方配伍的"五原则"对桃红四物汤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示阿魏酸、芍药苷、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梓醇、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作为该复方的Q-marker,后续可选择这些Q-marker为指标,根据药材、饮片、中间体、对应实物的量值传递进行桃红四物汤全程质量控制并创建其质量可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34.
白术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广泛记载,其功效有一定演变。现代研究发现,其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多糖、内酯类等,具有抗肿瘤、抗炎、调节消化系统等药理作用。临床以中药复方的形式应用于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治疗。对近5年SCI收录的白术相关文章进行分析,简述其化学成分,重点围绕着药理作用以及复方的临床应用展开论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经典名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经典名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并测定泽泻汤中3种成分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为泽泻汤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WAT054275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15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SPSS22.0及SIMCA14.1软件对15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及聚类分析(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同时测定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结果建立了15批泽泻汤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4,标定了18个共有峰,指认出3个色谱峰,分别为11号峰白术内酯Ⅲ、15号峰23-乙酰泽泻醇C、16号峰23-乙酰泽泻醇B,CA和PLS-DA将15批泽泻汤样品分为2类,同时15批泽泻汤中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白术内酯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21~0.569、0.075~0.139、0.106~0.142 mg/g。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同时测定的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为泽泻汤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木鳖子是一味传统的有毒中药,始载于北宋《开宝本草》,具有消肿散结,攻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治疗疮疡肿毒,乳痈,秃疮等。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等中国南方地区,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目前研究表明从木鳖子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丰富,主要包括萜类、甾醇类、挥发油类、脂肪酸类等成分。其中已鉴定的萜类化合物30种、挥发油成分102种、植物甾醇6种和脂肪酸类19种。毒理学研究表明,木鳖子水提物及醇提物均含有一定的毒性,毒性随着含油量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目前文献报道的主要有毒成分是木鳖子素和木鳖子皂苷类。药理学研究表明,木鳖子除了具有基于传统功效的抗癌、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外,还具有抗溃疡、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几年对木鳖子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通过查找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1964-2019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木鳖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研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对木鳖子的深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玫瑰花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为揭示玫瑰花抗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检索玫瑰花的所有化学成分,并筛选玫瑰花的活性化学成分;然后通过TCMSP 数据库和BATMAN-TCM数据库,查找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使用 Cytoscape3.6.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复杂网络关系图;运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其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共检索出121个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作为活性化合物;共检索出197个作用靶点;通过网络拓扑特征评价筛选出45个潜在作用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筛选出66个生物过程和18条信号通路参与玫瑰花抗炎的作用。而与玫瑰花抗炎最为密切的信号通路包括NF-kB、TNF、MAPK等,同时其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通路的正调控、NF-kappaB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依赖TRIF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玫瑰花抗炎的潜在靶点、涉及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发现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Recently, our study found that naked nucleic acids (NAs) can be digested by pepsi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ate of dietary DNA in the digestive trac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everal food compositions on its diges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otein inhibited the digestion of DNA when the protein:DNA ratio was higher than 80:1 (m/m). DNA found in nucleoprotein (NA), which more closely resembles the state of DNA in food, was as efficiently digested as naked DNA. When the carbohydrate:DNA ratio was 50:1–140:1 (m/m), mono-, di- and polysaccharides did not inhibit DNA digestion. NaCl exhibited an inhibitory effect at 300?mM, whereas divalent cations (Ca2+?and Mg2+) exerted a much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 even at 50?mM. The polycation compounds (e.g. chitosan and spermine) showed a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at N/P (NH3+/PO4?)?=?10:1.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composition and DNA digestion suggests that dietary habits and food complexe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 vivo fate of the ingested DNA in the digestive tract.  相似文献   
39.
40.
骨碎补是历代临床常用中药,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消风祛斑等功效。其主要含黄酮、苯丙素、三萜、酚酸及其苷等类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表明骨碎补具有抗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促软骨再生、护牙健齿、保护肾功能、抗炎、防治中毒性耳聋、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开发前景广阔。本文对近年来骨碎补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骨碎补的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